查看原文
其他

李昌官:素养为本的高中数学单元起始课教学 ——兼谈“平面向量及其应用”单元起始课教学

李昌官 文卫星数学生态课堂 2022-07-17
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吧!

原载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》2020.7 


       开号宗旨:为数学教师提供交流、学习、研究的平台,既关注高中数学解题研究,也关注教法和学法研究。

       文卫星,上海市特级教师。践行“生态课堂”,做到“两尊重”----即尊重知识的发生、发展规律,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;把握“两个度”----思想(哲学或数学)高度和文化厚度。

在《数学教育学报》《数学通报》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》等近50家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或文章约330多篇。

     专著(代表作):《超越逻辑的数学教学----数学教学中的德育》(2009)、《文卫星数学课赏析》(2012)、《挑战高考压轴题高中数学精讲解读篇》(1-10版,2009-2019)、《上海高考好题赏析》(2019)。

近年为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贵州、河南、河北、四川、云南、新疆、宁夏、安徽、山西、重庆等地师生讲学。

       欢迎朋友们来稿!来稿请注明真实姓名、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。特别欢迎原创文章。只接受word版式的电子稿,文责自负。投稿邮箱:wwxwxh@163.com


      李昌官,浙江省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书记,台州市特级教师协会会长,博士、正高级教师、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、教育部“国培计划”专家、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获得者、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教材编者,主要从事中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.






摘要起始课教学是单元教学的一个难点.探讨了素养为本的单元起始课教学在教学定位、教学目标、教学要素分析、教学策略、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方法等方面与通常起始课教学的不同点,然后以“平面向量及其应用”单元起始课教学为例进行了说明.
关键词:素养为本;ADE模型;单元起始课教学




续2020.8.12


3素养为本的“平面向量及其应用”单元起始课教学设计


基于起始课的定位与功能,确定“平面向量及其应用”单元起始课的教学目标如下:

通过“揭示大背景,提出大问题”,学生了解为什么学习本单元、本单元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.通过“建立大框架,形成大思路”,学生了解本单元学习什么,以及学习的基本路径.通过“明确大观念,形成大策略”,学生能了解和感受如何学习本单元,以及为什么要采用这些策略与方法.学生能从力、位移、速度中抽象出向量概念,理解向量的符号表示、几何表示与代数表示,能基于向量数与形两方面的特征,建立研究向量所需要的辅助性概念.


3.1  揭示大背景,提出大问题

背景1:位移、力、速度等物理量都既有大小又有方向,它们在分解与合成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的规律.

背景2:换一种视角看,许多几何图形中的线段也既有大小,又有方向.如图1,如果ABC是平面上位置固定的3个点,那么线段CD当且仅当它具有一定的长度和方向时,才能与线段ABBC组成三角形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1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背景3运算是数学威力最重要的源泉.只有搞清楚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的共同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,才能更好地利用它们解决相关问题.

本单元的大问题:能否由位移、力、速度等抽象出更一般的数学概念,并通过研究这些量的运算及其运算律,更好地解决几何问题与物理问题?

〖设计说明〗(1)背景的功能与价值在于揭示为什么要学习本单元知识;(2)只看到背景1而看不到背景2与背景3是不完整的、片面的,不利于后续问题的提出,也难以为学生建立大的、完整的学习框架;(3)大问题是本单元的核心问题,其他问题因它而产生,本单元的学习与研究围绕它展开;(4)大问题的功能与价值在于通过明确“学什么”来引领本单元的学习,而不在于学生能否在起始课中解决它.


3.2  建立大框架,形成大思路

这个环节主要是把前面的大问题分解、转化为中问题、小问题,进而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“问题链”或“问题系”(如图2).事实上,前面的大问题蕴含着如下四方面的问题.

第一,如何由位移、力、速度等抽象出一般的数学概念——向量?如何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它们?如何基于向量同时具有数与形两方面的特征,建立研究向量所需要的辅助性概念?

第二,如何基于位移、力、速度等的合成、分解、放大、缩小等,建立向量有关运算?这些运算又满足怎样的运算律?

第三,如何用向量表示有关几何性质与几何关系,如,直线的平行与垂直、两直线间的夹角、三点共线、四点共面等?

第四,如何用向量的方法解决有关几何问题、物理问题?


2

 〖设计说明〗(1)在许多情况下,限于学生的认知基础与认知能力,我们不可能形成完善的大框架与大思路,但还是应尽最大努力去建立,因为它会避免思维的盲目性与碎片化现象,有总比没有好;(2)大框架与大思路应由师生以互动交流的方式共同建立,为此,教师应尽可能揭示数学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;(3)这个环节重在解决学什么,明确学习的路径与框架;(4)大框架与大思路应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修正、完善.


3.3  明确大观念,形成大策略

大观念:从数与形两方面思考几何问题,从大小与方向两方面审视线段,借助向量运算解决几何问题.

策略一:归纳、抽象.因为向量概念是在对位移、力、速度等进行归纳、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,并且归纳、抽象是数学最常用的思维方法.

策略二:类比.即类比数及其运算,因为“数和数的运算是一切运算系统的标兵,让任意运算对象和数类比,让任意对象的运算和数的运算相比,不仅能使我们获得需要研究的问题,而且能使我们产生研究方法的灵感”[7]

策略三:回归现实.即通过对力、位移、速度等运算的分析与归纳,探索向量运算的规律与法则.数学源于现实,它刻画的是现实世界事物的本质、关系与规律,因此回归现实、寻求启示是研究数学的常用方法.

策略四:数形结合,即在观察“形”的基础上,形成利用“数”进行运算的思路与方法.

策略五:完备化、一般化、特殊化.如,建立零向量概念、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,等,最大限度地保持向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一般化;无论是研究向量运算,还是向量间的关系,都考虑零向量、平行向量等特殊情况.

〖设计说明〗(1)尽管在许多情况下,限于学生的认知基础与认知能力,我们不可能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大观念,并有完整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,但我们应努力做到“三思而后行”,而不是“摸着石头过河”.因为这既是数学理性精神的重要方面,也是养成数学理性精神的重要途径与方式.(2)解决问题的大观念与大策略应由师生共同建立,教师应尽可能回顾相关数学活动经验,尽可能揭示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策略与方法,怎样想到采用这样的策略与方法.(3)明确了大问题、大框架、大观念、大策略,就为学生主动发展、自主探究、有效探究创造了条件,否则真正的探究式、研究型学习只能是一种愿望,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走.(4)这个环节的教学重在解决“如何学”的问题.


3.4  建立向量概念,迈出迈好第一步

3.4.1  归纳抽象,初步形成向量概念

进一步分析、归纳力、速度、位移的共同点;类比数的概念,明确应建构一种新的量来刻画这些物理量.       

通过引导学生思考:起点不同,大小与方向相同的两个力、速度、位移是否应视为相等?探究是否需要把起点作为向量概念的一部分,分析、比较规定向量三要素(大小、方向与作用点)与规定向量两要素(大小、方向)的利弊与优缺点,初步形成向量概念.

〖设计说明〗(1)从数与形两方面进行抽象,逐步抽象、多次抽象;(2)数学概念的建立是一个“证实”与“证伪”相结合的过程,应在比较不同定义优劣的基础上,实现数学概念的最优化.[[i]]

3.4.2  直观想象,多元表征向量概念

思考:怎样表示向量?为什么要这样表示?怎样想到?

〖设计说明〗(1)遵循数学概念发展的内在逻辑,为了便于表达与交流,必然要解决如何表示向量问题,因此向量的表示是向量概念的一部分.(2)考虑到向量同时具有数与形两方面的特征,故向量应有符号表示、几何表示与代数表示.

3.4.3  数形结合,完善向量概念

思考:为了更好地研究向量,需要建立哪些相关的辅助性概念?为什么要建立这些辅助性概念?

〖设计说明〗(1)一个主概念建立后,必然要建立相应的辅助性概念,这正如小区房子造好后,还要绿化和建相应的辅助设施.(2)基于向量“数”的特征,猜想应建立向量的模、零向量、单位向量等概念;基于向量“形”的特征,猜想应建立平行向量、共线向量等概念;基于向量同时具有“数与形”的特征,猜想应建立相等向量、相反向量等概念.(3)建立辅助性概念时,应注意类比数(如,数有0、1、相反数等概念)和直线(直线有平行与相交两种位置关系).(4)基于数学知识的完备性和统一性,规定: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.

3.4.4  运用巩固,内化向量概念

〖设计说明〗(1)完成教材中相应的例题与习题;(2)鉴于这部分的例题与习题难度不大,学生基本上能独立完成,因此让学生先独立思考、解决,再小组交流,最后全班交流,教师点评.

3.4.5  回顾反思,引出向量运算  

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,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.

学生思考接下去应研究的问题,由力、位移、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等,猜想应建立哪些向量运算,并探索这些运算满足怎样的运算律.


4结束语


  素养为本单元起始课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“单元整体”与“起始教学”两个关键词,处理好眼前与长远、整体与局部、综合与分解关系.同时,应清楚地认识到,“揭示大背景、提出大问题,建立大框架、形成大思路,明确大观念、形成大策略”既有利于改进和优化单元起始课教学、利于更好地生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面,也有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巨大的挑战、让他们一时无所适从的另一面.



✎ 参考文献 



[1] G·波利亚.怎样解题[M]涂泓,冯承天,译.上海: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,2002:77.[2·哈伦.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原则[M].韦钰,译.北京:科学普及出版社,2011:2.[3] 李昌官.为发展学科一般观念而教[J]数学通报,2019(9):11-15.[4] 李昌官.高中数学研究型教学[M].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9:62-78.[5] 项武义.基础代数学[M].北京:人民教育出版社,2004:20.[6] 项武义.基础几何学[M]北京:人民教育出版社,2004:154.[7] 人民教育出版社,课程教材研究所,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.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(A版)教师教学用书[M].人民教育出版社,2004:4.[8]]李昌官.数学证伪教学与数学教学的优化[J].课程·教材·教法,2019(6):93-99.







扫描二维码,关注公众号“文卫星数学生态课堂”




往期推荐


王怀学、翟洪亮: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科学预设与精准教学实践的思考

“写作学习”视角下的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”史嘉:吕增锋:集体备课的核心:理解教材 ——以“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”为例
唐恒钧:人教A版数学教科书“统计与概率”中的情境设置及启示*
做一题,归一类,得一法(十)——等和不等一字差、依据条件可转化



更多内容请查看公众号菜单栏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